之所以能进入华为、腾讯这样的行业头部企业,背后是学校长期以来对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机会的加持。南审是我国唯一一所以“审计”命名的高校,专业优势鲜明,同时覆盖金融、会计、统计、管理等学科群,形成了多学科交叉背景。

比如,就读于审计学的同学,在校期间完成了ACCA、CMA等国际化课程认证,毕业即具备跨国企业认可的资质;金融学院的同学,则在挑战杯、商业精英大赛中多次获奖,进入银行、证券等金融机构自然水到渠成。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事实:南审的学科设置并不是“只会算账”,而是强调“财经+审计+实践”的综合能力培养。

就业竞争力是靠竞赛与实习双轮驱动。如果说专业是“起点”,那么竞赛和实习就是南审学子打开职场大门的“加速器”。一方面,学生在校期间频繁参加国家级、省级竞赛,像全国大学生商科综合能力竞赛、全国市场调研大赛、MathorCup数学建模挑战赛等,这些不仅锻炼了逻辑分析与跨学科能力,也成为进入大厂、名企的敲门砖。

另一方面,学校与企业合作紧密,提供了丰富的实习资源。南审学子常常在地方审计局、会计事务所甚至IPO审计项目中积累实践经验。有同学在疫情防控与公共卫生审计中担任实习助理,直接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与核算;也有人在安永、天健等事务所参与中报审计、破产重组等实际案例,毕业时就已经具备“准职业人”的履历。这样的经历意味着,他们进入职场并不是“从零开始”,而是能直接“无缝衔接”。

南审学子一直勇于担当与选择:就业不仅是“好去处”,更是“好姿态”。就业并不仅仅追逐高薪与名企,还有不少人选择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。比如,金融学院陈欣苑同学回到人民银行毕节分支,以“知行合一”的信念服务家乡发展;工程审计专业的钱扬帆同学进入电力建设公司,把课堂所学落实到民生治理中。正如她们自己所说:“再平凡,也是限量版。”

这种“既能进大厂、也敢下基层”的双重姿态,恰恰体现了南审培养目标的宽广性。就业不是终点,而是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与社会的最佳连接点。

总体来看,南京审计大学2025届毕业生的就业表现,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:多元化、高质量、强支撑。多元化体现在行业分布广泛,高质量体现在能进入大厂与重要岗位,强支撑则源于学科优势、竞赛训练与实习资源的系统保障。

选择南京审计大学,意味着你不仅有机会走向华为、腾讯、德勤这样的行业标杆,也能回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,凭借扎实的专业和开阔的视野去建设未来。这份就业答卷,既是数据与案例的呈现,也是学校“培养有用人才”的最生动注脚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