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推测,当时的治玉工序有采玉、开眼、解玉、钻孔、打磨、镂刻、抛光等十二个步骤。那么什么是解玉呢?

解玉就是把开眼后的玉料制作成品需要截割下来。据原石玉料上遗留下来的抛物线截割痕迹判断,此时的玉料是用皮条弓截割的。其方法是先将兽皮用石刀化成长条,晒晾干后用竹子做成弓,皮条作弦,将玉料固定后,两人来回拉皮条子,一人不断加水醮砂,利用皮条带动沙粒,慢慢将玉割开。如不用弓,仅用一条皮带也是可行的,方法基本相同,只不过皮条两端可一短木棒,便于两人握紧来回拉动皮条。由于皮条较粗,且两头用力往往不均匀产生晃动,所以在玉料截割面上留下的痕迹就必然凹凸不平。而有一些玉料的抛物线形截割面上所反映的抛光样光泽,当为兽皮脂肪摩擦所致。皮条弓的优点在于柔韧耐磨性强,可随意改变切割方向,既能作直线运动,又能作弧线运动,很适宜用于开料和透雕。

至于有的玉料的切割面上留下的平行的直线切割痕迹,当是用竹片或者骨片加水醮砂来回拉动截割痕迹,当是竹片和木片加水醮割的,用长条形薄石片加水醮砂也可以解玉。用竹片等物体解玉留下的截割面较为平滑,有抛光样光泽。用竹、木片切割玉料较为费时,而且损耗大,但由于原料来源丰富,故该方法在当时被广泛使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