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的坐,不像今天我们坐板凳,坐椅子,坐沙发,臀部抬高而坐,而是半跪式坐,小腿弯曲向后收起,腿脚着地臀部置放在脚后跟。古代的不同的坐式有不同的礼节讲究。半跪,臀触脚后跟,是为正常的“坐”。膝盖着地,两腿平直触地板,臀部收起,身体打直,是为“跽”,这是在遇到有状况时的坐法,这样,假如遇到别人的攻击时,可以一瞬间就站起来,迅速投入战斗。《鸿门宴》中,樊哙突然闯入帐中席间,项王“按剑而跽”就是这种做法。臀部直接放在地上,两条腿平直伸出去,甚至还叉开,就像我们农村里用来铲粮食和铲垃圾的撮箕,这是粗鲁无礼的表现,称为“踞”,《荆轲刺秦王》中,荆轲刺秦王未遂,自己受重伤,已不能站立,于是靠墙坐着,称为“箕踞”,就像个撮箕一样坐着。古代会客,一人一座,一人一席,面前置一矮几,吃饭、讲学、论道,都是如此。吃饭时都是各自单独一份饭菜,不像今天八人、十人围一桌,在座者都可以在一个盘子里挑菜吃。可能是为了清洁卫生,也可能是注重形象,凡坐者,身下置一簟席。有国君“移席问计”,说明这个谋士讲得很好,国君善其言,想要听得更清楚一些,也表示国君对贤才的尊重,仔细倾听的虔诚,所以一个劲地把自己的簟席靠近谈话的人,表明急切又虔诚的心情。当商鞅用王道说秦王时,秦王时时睡,弗听。当商鞅最后用霸道,用富国强兵之道说秦王时,秦王一个劲地把席子往商鞅跟前移动。后来重用商鞅,实行变法。秦国迅速强大,迅速除灭六国,迅速统一天下,迅速建立中央集权大国,但同样迅速灭亡。李商隐在《贾生》中有诗句“可怜夜半虚前席,不问苍生问鬼神”。汉文帝问计于逐臣贾宜,心情急切,态度虔诚,一个劲地移席,贾宜原本以为皇帝要重用他,他又可以为国为民服务了,然而,可惜的是,汉文帝问的不是苍生社稷,而是问关于鬼神,关于长生不老之计,不亦悲乎!
由于古代吃饭要坐在席子上,所以后来我们又把宴会称为酒席、筵席。“筵”从竹,意亦席也,古人席地而坐,设席不止一层,紧靠地面的一层称筵。每个人座位下的专属小垫子为席。所以坐上位置吃饭就叫坐席,我们川东北,红白喜事就要宴请宾客朋友,称办酒席,亲朋携礼金和礼品前往吃饭庆贺,就叫吃酒席,成都人称为吃酒碗儿。有时,客人太多,几十张桌子同时开席,都要坐好几轮,有很多客人等不住了,就在别的客人还未下席桌时,就在桌边等着抢位置,我们称之为“坐跷脚席”,说明这家里客人来得多,喜幸。“坐跷脚席”也指某家菜馆酒菜特别香,大家争着排队等着吃,抢着吃,比如四川乐山的著名餐饮品牌“跷脚牛肉”就是说这个牛肉很好吃的意思。
席簟古为一体,今天有别。小小席簟,有风俗,有文化,有大道……
2018年8月28日随感
教学心得
关于语文,我一直固执地坚持我自己的理解,斗胆总结为:语言,文字,文章,作文,文学,文化。语言,文字,文章,小学也;作文,文学、文化,大学也。会识记语言、文字,能读懂文章,这就是韩愈所谓之小学,亦即今天所谓之语文的工具性。语言、文字,符号也,语言、文字、文章,只是文化,亦即“道”的载体,是为传播文化、布道服务的。文学,作为艺术,能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审美享受,文化,才是语文教育和学习的核心,才是根本。在此基础上能够写作文章,承载、传播文化,这才是语文教和学的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。老师的教学任务就是传道授业解惑。又以“道”为根本,学生学习,从师,是为明道,明理,明礼,智慧。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积累语言文字,学会表达交流,在此基础上借助我们经典范文,教授学生认知人生,经营人生,认知社会,干预、管理社会的知识和能力,引导他们积极,勇敢,坚强,乐观,善良,心理健康,人格健全,具有判断大是大非的能力,具有是非观念,坚持原则,遵守社会规则。说到底,就是培养身心健康、心智健全、会生存生活、能够为社会服务的人。
漫漫长路,感谢有您
编辑制作团队
总编:李华平
主编:马琴 何鑫(执行)
本期责编:杨建鑫
终审:曾巧
欢迎您
如何关注: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