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号打算以连载的形式,从大宋的人和事入手,以史料为基础,用通俗语言、清晰逻辑再现北宋100多年政权的跌宕起伏,姑且起名《宋史笔谈:北宋王朝盛世梦》。此为第73篇。
雷德骧败于勇而无谋。赵玭呢?
连续失误的三司使
赵玭,澶州人,964年被任命为左监门大将军、权判三司。成为位高权重的'计相'。
但这个人自身工作确实不咋样,965年、966年,他就分别因工作上的失误被扣掉一个季度和一个月的工资。
这在没有实行制度化绩效考核的北宋王朝,确属罕见。
不知道赵玭是不是受了刺激,加上他跟赵普又素有矛盾,实在不好混,于是967年二月,他以足疾为由辞职。
最终,他保留军职,不再管三司这些烦杂的事。
严于律人的赵玭
可赵玭又是一根筋,不反省自己,专盯着别人找问题,时不时给赵匡胤秘密地写个举报信或提个建议,弄得别人烦不胜烦。
赵普本身烦他,又对其上书内容嗤之以鼻,所以他的高论就无法引起赵匡胤的重视,得不到批示。
968年八月,他干脆把自己的任职文件向上一交,这表明,老子不干了。
跟谁斗气都可以,就是不要跟皇帝斗气。朝廷命官,岂是你想当就当、不想当就直接走人的?那朝廷威信何在?
赵匡胤再宽容,也无法容忍这种毫无组织纪律性的行为。他勒令赵玭回自己家好好待着,哪也别去。
就这,赵玭还不老实,又请求退居郓州。自然得不到批准。
如此一来,他就越加怨恨赵普。
这样一个极具韧劲的人,不正是极好的枪吗?蛰伏几年后,他终于又出手了。
拦路告状
971年三月,赵普正骑马去上朝。突然人影一闪,是赵玭拦住了他的去路。
赵玭不是拦路告状,而是直接历数赵普的问题。
顿时,路边社的消息满天飞。估计赵光义略施手段,消息也传到了赵匡胤那里。于是他召赵普、赵玭进殿当面对质。
赵玭反映的是什么事呢?
当时秦陇地区(秦岭、陇山)的木材,好比今天的烟草,是政府专营的,禁止私人贩卖。赵普要建房子,就派手下去弄点木材。这手下就弄了很多巨木,扎成木筏顺河而下,一些用于建房,一些就在市场上售卖牟利。
对普通人来说,这事很大,违反了禁令。但对于达官显要来说,这是小儿科。当时的功臣宿将、新晋大臣干这事的,多了去了。
赵普自然不能免俗,无论是同流合污也好,是贪图享受也罢,反正赵普就干这事了。
其他人一旦被发现干这事,就自动向赵匡胤坦白。赵匡胤是舍得花钱的人,所以对这种事概不追究。
后来的枢密副使沈义伦也是犯这事,赵匡胤还觉得关心臣下不够,另派工匠帮他建房子。真正因此事受罚的,要到后来的赵光义时代。
赵匡胤时代,因此事上升到处罚高度的,唯有这一次举报。
赵匡胤大怒,就要召集百官,驱逐赵普。
赵匡胤的大怒,可以肯定是表演的成分,这有几层意思。
一是当私底下的潜规则被人直接摆上台面,作为皇帝,必须要有所表态,以维护禁令的尊严。
二是他深知赵玭本性,此次出动必定有所依靠,因此要给赵玭背后的主使者一个交代。
三是趁机对贩卖巨木的文武大臣们一个警告。你们要收敛一点,尤其不要学赵普,搞得议论满天飞,无法压制。
赵匡胤发怒容易,接下来要看怎么收场。
这时王溥出面了,就是已经被赵普替代相位的王溥,这是一个老于权谋的人。
他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弯弯绕绕。该他出面了,也只有他出面才比较好。资历够老,赵匡胤会尊重他,赵普也能承他的情。
王溥确定地说,赵玭这是在污蔑大臣!
请注意,他根本不会去调查取证或者提供依据什么的,直接一口咬定这是污蔑。这就是高手。
赵匡胤马上顺坡下驴,反过来斥责赵玭,令武士揍他。谁叫你让我难做的,顺便再给赵光义点警告,不要老搞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活。
赵普也上场了,大力维护赵玭,说赵玭也是为国家考虑,只是有所失察,可以免罚。
看看,这样才显得'宰相肚里能撑船'。
之后,赵玭被贬为汝州牙校。
缘由:大臣爱财,赵匡胤不怕
赵玭这个马前卒事业未成,把自己也搭进去了。只因他为人太差,又没有把住赵匡胤的脉。
这种经济问题能把一个重臣打到吗?赵匡胤可是唯恐手下不爱财。赵普爱钱,正好说明他没有异志,值得信任啊。
一次,南唐的李煜派人送五万两银子给赵普。赵匡胤的态度是,你收啊,顺便再拿点出来贿赂使者。
又一次,南方吴越王钱俶派人送来礼物,放在堂屋的左廊下。正好赵匡胤到了,赵普匆忙出去迎接。
赵匡胤见了,问是什么东西。
赵普回答,吴越钱俶送来的,还没来得及看,估计是海物。
赵匡胤说,钱俶的海物,一定很好。就命人打开,结果发现瓶里装的全是金瓜子。
赵普很惶恐,连忙请罪。
赵匡胤的态度依然是,收啊,怕什么,他看得起你,以为你这个书生能定国家大事才送你。
赵匡胤对重臣的本意仍是花钱买忠心,更何况这不是他的钱。
所以,赵玭的个人命运在出手时就已经注定。